龙头企业聚焦多产业融合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021年,房地产企业虽然面对疫情防控、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但在国家和各省区有关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仍然以较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投身到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行动中去。根据南方产业智库观察,90%的百强房企今年已陆续将乡村振兴作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全新舞台与重大历史机遇。而在上市房企60健康指数(HFI-60)重点监测的60家上市房企中,至少有六成房企已经在政企合作推进产业扶贫、投资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运营项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趋势
七大途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探索自有帮扶模式成为房企常态
房地产企业本身的行业特性,使得其具备较强的资金优势、规划优势和建设优势,资源积累和开发运营经验都非常丰富。作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参与者,房企参与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积极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乡村振兴。
不论是导入产业、改善基建、人才培养、乡村文化建设,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这正是房地产企业的巨大优势。例如万科集团在韶关乳源自治县主推的“瑶客共生”——广东首个多镇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三年预计投入3亿元。
二是结合帮扶地实际条件,导入适宜产业。
以政企合作、共同推进的方式进入当地农业、特色养殖、加工业,或者是商业、文化产业等。例如在广东“粤黔协作”的指引下,碧桂园、中国奥园等房地产企业,积极深入到贵州一线,并与广东派驻当地的工作队共同开展调研,确定可培育、可引导的产业类型。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也通过组织团队驻扎帮扶地区,帮助当地建立和稳固产业链,最终实现自我“造血”。
三是开展教育帮扶和技能培训。
碧桂园、龙湖、敏捷等多家房企,都以捐资助学、直接办学方式,开展教育扶贫和帮扶工作。除助学外,也有房企针对帮扶地区居民就业难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这其中以碧桂园最为典型,近几年其在广东“三大工程”的指引下,积极在广东省内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的技能培训,并将上述三类培训引至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四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基础设施建设、园林设计搭建、房屋建造等都属于房地产行业擅长的领域,因此能够非常顺利地平移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对于房企而言,这种参与途径的门槛较低,且易于复制。从简单的村级道路修缮、江河湖沿岸整治、危房改造重建,到相对复杂的整村规划、整体建设、易地搬迁,房企都能快速、深入地参与,同时房企还能与当地政府、村集体合作,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发展特色文旅产业。
五是搭建乡村综合体,提供一揽子运营服务。
这种方式是近年来房企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综合体可以集乡村游、文化创意、会展、培训、康养、酒店、餐饮、商业等多重形式于一体,可以是单体建筑,也可以是成规模的特色街道、小镇。房企除了规划建设外,往往还会直接组建运营团队,参与到具体的经营中来,乡村振兴综合体产生的收益,也可以与当地村集体、村民进行分成。
六是引入医疗资源,完善乡村医疗体系。
相比城市,广大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薄弱。因此与医院等进行合作,企业出钱、医院出力,为乡村导入医疗资源,也成为完善乡村医疗体系,以医疗健康促进乡村振兴的抓手。例如过去十多年世茂集团推动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前在国内9个省(市、区)建设了100余所世茂爱心医院。
七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组织振兴。
这一点是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需要,是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的必由之路。房企多通过与帮扶村支部进行结对共建,联动高校资源帮助当地培养乡村干部方式参与进来。例如融创在重庆石柱县中益乡捐赠建设初心学院,并联合清华大学,面向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举办高层次教育培训,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问题
房企参与乡村振兴仍有“痛点”可持续、市场化、合规性经营面临挑战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地推进乡村振兴,亦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但与此同时,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企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内涵认识不够、对参与一些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运营经验不足等原因,部分项目也面临着违法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强、泛房地产化现象严重、市场化运营困难等诸多问题。
问题一:房企参与乡村振兴未能端正定位
对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运营门槛较高、违法风险集中的困难和风险预见不足,为寻找能够快速变现、获取高利润,违法开发或投机经营。有些企业不尊重当地文化和地方习惯以及基层组织的主体地位,打造的项目不符合“三农”发展需求,或者流于形式,缺乏可持续创收的前景等。
问题二: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游合规经营风险较大
一些乡村游较好的地区,大多列入生态功能区、农保区范围,在现有政策下无法进行合法调规。产业和城乡融合项目用地比较混乱;乡村民宿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仅含餐饮服务,不具备提供住宿的合法经营资质等。
问题三:个别特色小镇和城乡融合项目存在潜在房地产倾向
把乡村振兴项目和特色小镇项目作为企业拓展房地产业务的新战场,完全违背国家推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标和任务,完全以企业利益为主导推进项目建设,把一些田园综合体项目、康养旅游项目和特色小镇搞成变相的房地产项目。
问题四:城乡融合项目缺乏市场化机制
在政企合作建设过程中,市场还不能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导致项目引入的产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得到自发性生长、培育和升级。
问题五: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利益矛盾协调难
农村生态培育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工程,不仅工程量较大,而且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关系混乱,一旦出现矛盾协调成本较高。
对策
加强企业责任担当和守法意识以产业为基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为解决新时期出现的上述痛点矛盾和问题,当前业界提出较有代表性的思路和措施如下:
一是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政策内涵和历史机遇。
有专家认为,企业应顺势,注重研究发现市场规律,顺应国际形势、政策发展、社会人文、经济结构的转变,最终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支点,加强长板、补齐短板、创新商业模式,以点及面打开发展空间,培养新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面对项目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不高以及运营风险高等潜在困难和压力,应该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切不可头脑发热、盲目跟进。要按照市场原则,把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发展需求与乡村当地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有效衔接起来。
二是以产业振兴为基点,坚持“输血为基、造血为本”。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企业应该从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纯粹的公益慈善行为,逐步聚焦到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产业链资源与匹配的村镇资源禀赋,重点带动就业,增加村民收入,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基础,造就可持续盈利的新兴业态,形成利益共同体,以点带面。聚焦帮扶农村的农业发展,集结企业现有用户和平台承接当下农村农业产出,使两者之间形成互利互助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保证双方合作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多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项目要加强运营和违法风险管控。
在最核心的用地问题上,当前主流土地获取方式有四种,包括采用土地银行的方式,或建立以土地股份为基础的合作社,或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废弃园地的指标整理与农林复垦,或采取土地置换、租赁、入股联营等方式获得。当前,国家要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向乡村振兴倾斜的大政策和大方向不变,但支持乡村振兴的土地政策具体操作实施细则尚未完善,因而,企业必须在政府指导下加强对具体项目的调研和机制创新。
四是环境治理和生态振兴需完善社会性激励和约束机制。
华南农业大学法学教授、农村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权典认为,农村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三个方面:即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和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因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推进农业生态现代化进程和重视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鉴于农村面广人多、村庄分散、环境要素及影响因子复杂,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协同构建长效管护和运行机制,无法照搬城市管理执法模式,而要通过立法规制,融入共建共治理念及完善社会性激励或约束机制。
五是强化自律和守法意识,杜绝房地产投机行为。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针对个别特色小镇可能出现房地产化倾向的现象,再次明确了政府对这类行为的管控要求和高压措施,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质量效益、管理方式、底线约束等方面均做出了具体规范。当前房地产企业参与投资建设比较多的田园综合体、未来田园社区、联建联营示范村、教育研学示范基地、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等项目,都有可能夹杂类似的违法违规行为。为防微杜渐,除了地方政府要加强监管以外,也需要提高房地产企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站位,强化企业投资和经管人员的自律意识和守法意识。
南方日报记者:葛政涵 周中雨 冯善书
策划/统筹:冯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