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走读湾区 守护生命密码
在深圳的大鹏湾畔,坐落着一幢形如梯田的建筑,面朝大海、三面环山的它,拥有千万级高质量、可溯源生物资源样本的多温层存储能力,保存和管理着生物遗传资源的样本和密码,解答着人们对于生命起源的疑惑——近日,记者走进深圳国家基因库(下称“国家基因库”),近距离接触这艘守护生命密码的中国版“诺亚方舟”。
“三库两平台”实现基因“存、读、写”
基因是地球生物繁衍生息的见证,它的存续代表着一个个物种的延续。“基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基因库主任王韧告诉记者,保存、保护和合理利用基因资源将成为未来维护国家安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王韧介绍道,国家基因库搭建了基因“存、读、写”平台,简言之就是将生物遗传资源和基因数据资源保藏起来,并对生物遗传资源样本进行测序得到它们的基因信息,获取信息后可以在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基因合成运用。
据国家基因库工作人员介绍,为实现基因资源的“存、读、写”贯穿和联动,这里拥有生物样本资源库、动植物资源活体库、生物信息数据库,以及全球规模最大、通量最高的数字化平台和合成与编辑平台,“三库两平台”的业务架构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和公益性服务平台,支撑了来自全球的科研机构、企业在精准医学、农业育种等多个领域的科研与民生项目。
依托自身优势推动“联盟”步向领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据王韧介绍,自联盟倡议发起后,国家基因库在“一带一路”所涉区域积极开展合作,以求探索国际化的合作机制与发展模式,输出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及经验,将自身平台实力转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优势,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王韧最大的感慨就是“打铁须得自身硬”。他表示,国家基因库将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生命科技高地,完善基因库升级工作建设,夯实“联盟”的基础。“我们将依托自身优势,不断拓展国际合作范围,与粤港澳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不辱使命,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贡献力量。”,王韧说道。
搭建服务平台力挺湾区创新“脊梁”
早在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就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当前,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正撑起大湾区的创新“脊梁”。
除了为粤港澳乃至国家的生物科技提供科研平台,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参照相关国际公约与惯例的基础上,国家基因库还搭建形成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在新冠疫情期间,成为了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在中国首个正式授权平台,双方围绕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病毒的基因数据管理、共享、分析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促进病毒数据的全球共享。
“我们一方面进行资源数据开放共享,另一方面进行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向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与服务,支撑我国生物产业提升创新能力”。王韧告诉记者,国家基因库利用国家级科研支撑平台,建立了全面的开放共享机制来服务广泛的科研需求,并积极推动与大湾区其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合作,共同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为将大湾区建成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夯实基础。
【记者手记】
自改革开放、建设经济特区以来,“创新”标签就一直伴随着深圳的发展历程。在这样的氛围中,作为世界领先的国家级综合性基因库,国家基因库频频发力,为提升我国大豆育种水平和效率、防治入侵的草地贪夜蛾、保育濒危鸟类及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撑和重要的实验资源,为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关键支持。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家基因库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默默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我们心怀敬意,也更有理由相信,在生命科技时代,国家基因库将继续保持基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立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不断支撑和助力我国的生命科学领域向前、向好发展。
监制:柳剑能
策划:唐莉娜
统筹:江海燕 何静文
编导:陈司悦 李胜美
主持及文字:陈司悦
摄制:钱树友 徐小武
设计:张桂青
支持:黎妙娟 朱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