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企政策通-企业微信
粤企政策通-小程序
首页 > 热点专题 > 粤港澳大湾区 > 世界湾区知多少

创新:加速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南方日报 奋进大湾区

发布时间 : 2019-08-07 15:29:09 发布单位 : 南方日报

  位于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一项名为“识路”的室内定位系统正在紧张部署,覆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可以实现室内空间的精准导航。这项技术的研发公司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研究院位于广州南沙,其孵化的创业公司业务覆盖了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

  

  上述案例只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道缩影。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扎实推进,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加速流动,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加速形成。

  

  7月26日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要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集聚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深入推进跨境科技合作,筑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支撑。

  

  当前,粤港澳三地创业联动活跃,创新链条融通。依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这一重要连接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科技高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原始创新成为关键支撑

  

  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

  

  日前,2019《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129家中国企业入围,其中20家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企业排名整体提升,共15家企业排名上升,其中7家企业排名比去年提升30位以上。从榜单中可以看到,从世界级的规模到世界级的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全球化竞争力在提升,原始创新成为筑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支撑。

  

  比如,上榜的华为从去年排名72位提升到今年的61位,销售收入1090亿美元,同比增长22%;利润90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就在7月30日,华为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业绩实现营收4013亿元,同比增长23.2%;净利润率为8.7%,与2018年相比略高。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计划2019年研发投入1200亿元。据统计,华为2018年研发费用达1015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4.1%。华为近十年投入研发费用总计超过4800亿元。

  

  就在此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2019年“50家聪明的公司”榜单,包括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企业同样榜上有名。

  

  大疆创新第二次上榜,两次上榜理由分别为“在无人机领域的持续创新”以及“设计出仅有116克的微型手持云台相机”。作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创新一直坚持原始创新。其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大疆创新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9100件,全球授权专利超过3100件,连续多年PCT专利申请量位居中国公司前十。

  

  原始创新,一直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弱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携手港澳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重要科技领域、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我们留意到政策对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视,让优必选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很受鼓舞。”优必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剑说,正是一直坚持在机器人伺服舵机技术上原始创新,该公司才能在短短6年时间里实现估值超过40亿美元。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肖耿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正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华为、大疆创新、优必选等源头创新型的科技企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唯有源头创新的科技企业才有机会和实力抢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原始创新的集聚式涌现,是湾区企业在自主创新征程上奋蹄疾进的生动写照,也是角逐全球科技高地的关键一环。

  

  政策红利激活湾区内生动力

  

  企业创新迈上新台阶

  

  ——借5G东风,华为、腾讯等企业在深圳、珠海等城市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蓝海,抢占创新发展新高地。

  

  ——碧桂园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和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机器人研发、智能制造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

  

  ——大疆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据优势,云洲智能全国首创海洋高速无人船打破少数国家的技术垄断,从天到海,展现了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背后,是粤港澳三地创新的澎湃动力不断汇聚,创新已经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印有“海珠创新岛十八条”的本子将繁琐产业政策精简为18条,建立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扶持政策。目前已引入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复星、小米等一大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龙头产业项目。

  

  在珠海的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今年6月初,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在此举行。作为全省首批3家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运营近4年,已累计孵化澳门项目196个,累计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41家。

  

  “我在横琴从事IT行业,近两年越来越感到创业的环境、条件和氛围都比以前好了很多。”澳门创业青年代表、先皓科技总经理蔡渊博说。

  

  如果说粤港澳创新创业平台在各城市的接连落地,点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之火,那么区域协同、减税降费、机制体制创新以及产学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则不断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迈上新水平。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让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创新之火越烧越旺。

  

  今年1—4月,广东(含深圳)新增减税672.7亿元。仅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落地首月,增值税减征税额达130亿元,减税幅度达27.3%。

  

  “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主研发。我们准备新建总部基地,工程预算10亿元,把减税降负的红利直接转化成企业的科研资金。”周剑如是说。

  

  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又为创新活动特别是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宽广的机遇。

  

  在珠江东岸的深圳,正在进行的第四届前海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奖金总额翻倍至近700万元。该大赛自2016年启动以来,累计吸引参赛项目近2000个,其中港澳参赛项目超过500个。去年大赛中,80后香港青年麦骞誉一战成名,如今正与中国移动、中兴通讯等企业共同打造中国第一台5G网络传感机器人。

  

  在珠江西岸的佛山,今年4月,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佛山顺德)基地及香港科技大学—博智林联合研究院正式揭牌,联合研究院将为香港科技大学师生开展机器人技术研发提供平台,并联手博智林机器人,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表示,依托研究院一方面希望对港科大师生最新的研发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转化,另一方面,稳打稳扎加强对中、上游基础科学的研究,从而形成一条龙的科研产业化链条。

  

  深入推进跨境科技合作

  

  三地产学研渐入佳境

  

  家住香港元朗的林恒一每周至少有2—3个工作日在深圳前海的研发中心上班,傍晚返回香港。“整个路程不超过一个小时,比我搭车去香港的数码港更快”。

  

  林恒一表示,真真切切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给企业创新注入的推动力。港深公司的分工有侧重,香港团队负责国际市场与法律、金融服务等,深圳团队则负责研发、设计与生产,尤其是一些零部件的组装可以在珠三角等城市迅速实现。

  

  如今,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连接作用越来越凸显。在这条走廊上,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重组,成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器。

  

  《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沿线的科技(学)城、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为抓手,打造创新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的跨境合作平台。

  

  在深圳福田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来自湾区不同城市的创业团队汇聚于此。创业工场位处于深圳和香港的交界处,从玻璃窗望去便是一河之隔的香港。每天清晨,不少香港青年从福田口岸过关,开始一天的大湾区通勤。

  

  香港创客何耀威就是其中一个,他创办的深圳舒糖讯息科技有限公司刚刚完成了第四轮融资。“我留意到,研究允许科研、医疗仪器设备及药品在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异地购置使用政策。这对于高端医疗企业非常重要,整个行业都期待有新的突破。”

  

  如何让粤港澳三地形成创新生态圈?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至关重要。《规划纲要》也提出,支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港澳科技人才或团队在大湾区内地落地转化科技成果。

  

  在澳门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高校团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内测。校长刘良表示,目前学校与广深等多地企业联合生产的商业机器人已逐步市场化,“我们期待更多港澳科技团队在湾区内地落地转化科研成果”。

  

  在香港科技园,由香港高校团队与中国移动联合研发的5G自动驾驶无人车正在进行部分路段测试。项目负责人表示,5G与自动驾驶是全球产业未来的风口,香港拥有全球领先的高校基础科研实力,希望通过与内地合作尽快实现商业应用。

  

  受益于科创走廊的连接作用,创新正在跳出城市之间的联动,立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整合资源。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上,创新的力量迸发出活力,生动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级创新。

  

  数读

  

  各项创新预期指标

  

  ●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新型研发机构力争达到200家

  

  ●到2020年,力争大湾区内地实现R&D占GDP比重达到2.8%

  

  ●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

  

  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推动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打造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平台。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特别合作区试点。支持设立粤港澳产学研界创新联盟

  

  ●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债等进行直接融资

  

  各界声音

  

  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成为一流湾区,关键要靠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众多、创新要素优良、创新体系完整,拥有一批在全国和世界上都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大科学工程,科技研发与创造基础好、潜力大,是推动大湾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起了世界关注,也让澳门为之振奋,澳门将发挥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结合内地生产能力和庞大市场的优势,将研究成果市场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高水平发展。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

  

  香港在金融、贸易、物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给香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是最好的时期,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变成年轻人,搭上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快车。

  

  ——霍英东集团主席霍震霆

  

  设立粤港澳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合作,支持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未来,我们期待能够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在大湾区孵化出更多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

  

  ——香港科技园行政总裁黄克强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础。建在东莞的散裂中子源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科学装置,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科技发展充满信心。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

  

  我的祖籍是中山,但我选择在这里创业更看重的是中山的区位优势。按照规划,大湾区将构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中山周边人才储备丰富,创业成本低,政策优惠,创业创新优势更加凸显。

  

  ——澳门籍青年、中山市羲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嘉荣

  

  专家观点

  

  合力打造湾区创新品牌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竣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科技存量及比较优势,加强公共性领域交流与共享,深化互补性领域分工与合作,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合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湾区创新品牌。

  

  第一,大湾区的基础条件非常好。粤港澳大湾区以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12.4%的GDP,是目前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和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已具备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全球最大湾区经济中心的基础条件。

  

  第二,区域优势非常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可以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是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对于带动全国改革发展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独享“一国两制”优势。与“京津冀”“长三角”的情况不同,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广东省内的9个城市外,亦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可以在“一国两制”下,发挥双重优势。

  

  苏竣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提升香港、澳门普通群众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让港澳民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遵循“自下而上、顶层设计、充分尊重、充分信任”的沟通原则,在机制、人才、税务、资金流动等问题上进行统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定具体政策时要接地气,特别是接香港、澳门的地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优化跟踪机制和评估机制。

  

  苏竣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是区域优势的协同以及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因此需要激发粤港澳三地创新活力,整合创新资源。

  

  他建议,第一,注重区域内的高层决策协调,着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可以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委员会专门负责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成员应包括11个城市的决策者;第二,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吸引人才资源充分流动,包括气候、环境、公共服务、交通等;第三,集中力量,突破体制机制的约束,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第四,深圳的河套地区区位优越,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粤港澳三地应高度重视这个地区,要先行先试;第五,加强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合作,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香港、澳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地联合共建共享重大科学工程和科学基础设施。

  

  原载2019年8月6日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彭琳王彪实习生钟煊新郭得国


网站信息
关于本网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020-83135078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service@gd.gov.cn
新媒体矩阵
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
粤省事小程序
粤商通APP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粤企政策通”,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